3亿人在路上!疫情三年后,“烟火中国年”消费强势回暖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北京、亿人疫情烟火河南摄影报道
1月15日,年后年消暖新冠病毒正式“乙类乙管”后的中国第七天,1岁3个月大的费强小朋友珍珍有生之年第一次踏上了老家河南焦作的土地。去年春节,亿人疫情烟火奥密克戎变异株刚刚进入中国,年后年消暖父母为了避免被隔离,中国就没有带刚出生不久的费强她回老家看望长辈,之后的亿人疫情烟火五一、十一等长假也因为同样的年后年消暖理由没能成行。这一次,中国她终于见到了从未谋面的费强曾祖父母和其他亲人,还收到了好多个迟来的亿人疫情烟火新生儿见面礼红包。
烟火中国年,年后年消暖人间小团圆。中国大疫三年,从2020年春节前新冠肺炎病毒首先在武汉被发现后,“回家过年”这个亿万中国人的朴素愿望变得可望而不可及。不过,2022年年底我国对防疫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后,一个人们熟悉的团圆、喜悦、充满年味的春节又回来了。
1月27日,也就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数据,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同一日,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票房突破80亿元,打破市场年票房最快破80亿纪录。2023年春节档总票房67.34亿元,在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排名中列第二位,仅次于2021年春节。
提前的春运,拥挤的景点
2023年春节,叠加疫情、跨省自由出行等因素,春运开始得早了一些。
1月初,距离春节还有三个多星期,北京的一些小店就已经贴出了“春节放假”的告示。蒲黄榆一家羊汤馆,从1月初开始就已经贴上了“今日停业,年后初十营业”的通知;在崇文门,一家陕西小吃店门口贴着从12月底到正月初七春节放假的红底海报;北新桥簋街的一家铁锅炖店也告知顾客“春节放假,就餐请前往东四店”。
春运期间,《华夏时报》记者在北京站走访,两位家乡辽宁鞍山、在河北燕郊打工的女士对记者说,虽然去年也回家过年了,但今年回去不用做核酸,也不用报备,不需要担心回去被封在家里,心里非常开心。只不过抢票太难了,她们没能抢到卧铺,只能坐十来个小时的硬座回去。
由于返乡人员的增加,年前物流业、餐饮服务业出现了人手较为紧张的局面。1月10日,距离春节还有10天左右,北京西城区一家烧烤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店里很多人都已经回家了,服务员只剩下几个。而在河南某三线城市,也出现奶茶店因为物流问题物料不足、顾客点单后做不出来的尴尬情况。
疫情管控放松之下,有人回家过年,也有许多人选择春节出门旅游。马先生和妻子在春节前一周决定带孩子出门走走,选定了开车一天时间就能到达的古都河南洛阳作为目的地。出乎意料的是,尽管今年天气很冷,但洛阳游客非常多,尤其是白马寺等大的景点,6个窗口出售门票,每个都要排二三十米。“比我们之前看牡丹节时人都多,夜市里有名的锅贴、臭豆腐排队都得20来分钟。”马先生向《华夏时报》记者描述。
初三晚上,他们一家在九洲池看晚上的灯会演出,大概有上千人,好位置非常难抢。演出结束之后想打车去应天门,在路上拦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告诉他们“现在堵车太厉害,你们走过去都比打车快。”此外,酒店价格也有所上涨。马先生一家所住的酒店,节前标间价格是152元/晚,到了当地之后再看,春节期间的预定价格比之前已经翻了两倍。“
“蹿红”的烟花,回归的春节档
“年味”的回归,更离不开烟花爆竹这个“气氛组”。随着河南、辽宁、湖南等地宣布禁放令有所宽松,在部分区域允许在限定时间内燃放烟花爆竹,人们重新燃起了春节放炮放花的热情。
从“腊八节”开始,刚刚学会走路的珍珍每天晚上都守在窗户前等着看,直到回到老家后,家人除夕夜带她到当地人集中燃放烟花的广场上,才真正感受到了烟花一朵朵在头顶炸开,“点亮心中奇梦”的震撼和美妙。
在此背景下,一款名为“加特林”的烟花冲上了微博热搜。因一位山东阿姨手持“加特林”一边匍匐在地一边放花的视频突然走红,这支形似机关枪,射速快,效果耀眼的连珠炮烟花,承载着人们彻底告别疫情、拥抱美好明天的热情和希望,出人意料地成为2023年开年的新网红。
另一个不负众望回归的,是春季档电影。在2022年全年票房下降36%、下半年单月票房纪录接连创下十多年来的低谷后,随着防疫政策的转变,2023年春节档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流浪地球2》《满江红》《无名》《熊出没》等国产影片百舸争流,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五,全国电影票房连续5日实现单日票房破10亿。相对排片较少的《中国乒乓》则发布了撤档公告,称“因宣传发行团队在决策、筹备、推进工作中存在重大失误和严重不足,致使影片在春节档陷入特别被动的局面”,改为2月17日上映。
从全国各地回乡的年轻人们,涌入了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即使是夜场,也有许多人拿着饮料和爆米花,兴冲冲地坐在椅子上等待。河南焦作一家影院的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每年的春节档都是当地影院最热闹的档期,不过比起去年,今年他更忙了,工作强度要高出1/4左右。
消费复苏中,明年会更好
尽管疫情的阴霾并没有彻底消褪,但人们的生活已经逐渐恢复了常态:火车站里,穿着防护服的人少了,戴N95口罩、防护面罩的多了;商场超市外,开车来购买年货的人络绎不绝,长长的队伍排了好几个路口;时隔两年,兔年的春晚上观众们不再紧紧地戴着口罩,演员张若昀还配合相声表演,现场在观众席桌上吃起了烧鸡。
大年初六,游子们拔掉充电器,又要和“浪浪山”告别,回到大城市继续打拼了。一组适时发布的数据让人们看到2023年消费复苏的希望: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调查显示,2023年春节假日期间18.2%的旅游企业营收恢复到2019年同期八成以上,恢复到六到八成的企业占比49.1%,恢复到四至六成的有28.3%,仅有4.4%的企业恢复不足四成;美团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6天,日均消费规模比2019年春节增长66%,全国多人堂食套餐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53%;京东发布数据,兔年主题珠宝首饰销量同比增长超10倍,礼盒类商品整体销量同比增长超50%,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超6倍;海南省商务厅统计,春节假期前五天,海南省12家离岛免税店总销售16.85亿元,比2022年春节前五天增长20.03%,比2019年春节前五天增长325%。
研报指出,春节是第一个全面观察消费复苏的窗口期,春运客流以及春节相关品类尤为重要。总体来看,看好2023年消费复苏的投资机会,二季度有望实现同比高增长。
春节前,在北京站的采访中,《华夏时报》记者遇到了一位穿着破旧的快递员工48岁的内蒙赤峰人余桦(化名)。他告诉记者,去年(2022年)是他疫情三年里第一次出门打工,但由于耐力不够,跟不上南方工厂三班倒的紧张节奏,他决定提前回家过年。当被问到春节过后想什么时候出来再找工作时,他说:“还是早点出来,明年工作应该会好找一些吧。”
(责任编辑:探索)
-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姜樊)中国支付清算协会11月23日下发通知称,协会拟组织开展2022年度收单外包服务机构非现场检查工作。根据相关通知显示,此次非现场检查对象为截至2022年11月11日前在协会完成 ...[详细]
-
富荣中短债单日下跌12.07%, 债市波动导致的次生影响仍在持续
记者 杜萌一天跌去三年涨幅!债券基金仍在延续上周的波动。昨日富荣中短债A更新了净值,单日下跌-12.07%!这么大的跌幅震惊了整个投资圈。这只纯债基金发生了什么?昨日深夜,富荣基金发布声明,称该基金持 ...[详细]
-
据报道,美国前财长萨默斯表示,美国应该专注于建立自身的经济优势,而非攻击中国。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戈德伯格等人士近日也呼吁美国反思对华经济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 ...[详细]
-
中新经纬11月22日电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号22日消息,11月22日0时至15时,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634例,其中,社会面筛查人员135例。北京新增“144+490”北京疾控通 ...[详细]
-
来源:期货日报近期,油脂板块整体出现回落,油、豆油、菜油期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文华商品油脂板块指数自11月7日从222.63点一路走低,截至11月23日收盘报于208.01点,跌幅近7%。“近日油脂 ...[详细]
-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农信社作为省政府信用背书并兜底的银行,由省政府承担最终风险责任,具有一定政策属性,与其他商业银行在风险处置上有着本质区别,应实行差异化资本充足率考核政策。——湖北省联社党委书记 ...[详细]
-
目前,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已经在全球数亿观众的关注下盛大开幕。这届世界杯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这是历史上首次在冬季、在中东国家境内举办的足球赛,在2020年1月,国际足联和卡塔尔最高委员会曾宣布一项争议 ...[详细]
-
上谕集团发布中期业绩 净利润628.7万港元同比增长16.6%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参考消息网11月23日报道 法新社23日报道称,桑德拉·怀特通常会在感恩节晚宴上准备火鸡。但本周感恩节当天,由于通胀飙升,她打算用炸鸡代替火鸡。据报道,70岁的怀特在提到这种假日传统美食时说:“太贵了 ...[详细]
-
宣昌能:存款保险是防止挤兑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未来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约束更强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旨在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推动形成市场化的风险防范和处置框架,建立维护金融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促进金融改革和银行业健康发展,目前这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央行副行长宣昌能日前在202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