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泰投资2022年复盘:是挫折,更是打磨,回归第一性原则,未来我们会做得更好
市场回顾
对投资来说,汐泰这是投资灰暗的一年,指数大幅下跌,年复优质股票杀伤更大。盘挫根据统计数据,折更2022年基金的打磨第性得更平均跌幅尤其是回撤幅度已经超过了2011和2018年,仅次于2008年。回归会做好
究其原因,原则主要是未们国内疫情反复引致的经济停摆和美联储加息的超预期,疫情影响了国内各行业的汐泰盈利及未来预期,加息则严重影响了估值,投资大部分股票被双杀,年复同时俄乌冲突与中美脱钩亦是盘挫风险项。回顾全年,折更2022年开局杀跌后,打磨第性得更二季度市场自发反弹,但由于疫情反复又再度杀跌,之前一直坚挺的新能源行业也遭遇抛售,导致年内两次杀跌,不过行业结构不同。也因此,除了由于地缘政治表现尚可的老能源以外,其他所有行业几乎全军覆没。
2022
投资复盘
回顾2021年底对来年宏观的判断,我们预料到了美国加息,但加息幅度和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比预想的要大很多,这既有美国CPI超预期的原因,也与疲弱的市场情绪有关;而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则完全超出我们的预测,中国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逆周期刺激经济,原本应该在2022年看到政策成效,但由于疫情管控导致经济活动不连续,之前的刺激政策均未体现实质性成效。
复盘2022年的投资,我们是很不满意的,尤其是一头一尾留下了很多遗憾,年中表现还算差强人意。
2021年底对宏观比较乐观,我们认为中国的货币宽松一定程度上能对冲美国加息,同时经济逆周期调控会让成长股业绩增长的确定性增强,因此当时仓位较高,且以成长为主,在2022年开年前两个月,净值被杀伤很大。
我们迅速意识到宏观判断出现偏差后,1月开始进行大幅减仓,大部分仓位减到5成以下,所以3-5月下跌时相对还算抗跌,但因为还是有仓位,且成长股的结构用股指期货对冲比较困难,所以绝对收益仍然受损。
4月底开始,基于政策有转向信号且估值已经相对便宜,我们开始加仓,以基本面较好的新能源为主力行业,辅以估值有优势的医药和消费。
5-8月,由于行业和个股的选择较好,产品净值反弹较为强劲,部分产品的收益甚至已经转正。
但由于疫情收紧,自发反弹9月迅速结束,新能源、军工、消费等同时杀跌,净值再度回撤。
大会之后,我们认为防控放松已成必然,但时间点无法确定。当时基本面较好的新能源估值与5月相比并不便宜,且未来基本面预期在变差;而估值相对便宜的消费相关则存在改善时间点不确定的问题,因此我们在11月开始的反弹中,加仓幅度不如5月。而且新能源由于高低位切换,在年末的反弹中逆势下跌,对冲了我们加仓的收益,导致年末净值未有大的反弹,甚为遗憾。
2022
心得总结
在汐泰的投资方法论中,对增长的权重要求很高,且增长要求有明确的信号和基本面特征,而基于博弈的情绪变化在买卖决定的权重很低,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在宏观预期发生恶化之前就因为市场波动改变对成长的追求。因此面对2022年这种情况,如何在2021年底甚至更早就预判到来年宏观的变化是降低回撤的关键。随着投研梯队和人员的丰富,我们将会在宏观和行业比较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相信再度遇到这个问题时,我们能比2022年做的好。
在行业选择方面,我们的投资模式很少all in一个行业,比如5月我们的加仓以新能源为主,同时辅助少量加了消费、互联网和医药,这几个行业主要是博弈基本面的改善。事后看,三季度没有等来改善,还创了新低。四季度面对同样的情况,由于新能源已经在相对偏高的位置,我们没有加仓,而博弈改善的这几个行业相应加的也比较慢,但是这次改善却很快发生了。
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即便是在成长内部,当机会没那么多、轮动没那么容易的时候,我们是提高单行业占比做极致的成长,还是仍然坚持在成长内部有相对的均衡?如果是前者,如何在高集中度下,降低波动保证净值安全?如果是后者,那就需要我们提升博弈未来变化的能力。我们的答案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提高能力,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在投资中要保持“第一性原则”,或者说基于客观基本面做最大概率的事情。
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大周期规律是很明显的:通常情况下,经济繁荣和萧条的时间都不会持续太久,随着政策收紧必然会有周期波动;暴利的行业持续一段时间,必然会有大量产能进入导致价格战,反之亦然;大部分行业景气度会随着政策有明显波动,尤其是在中国。对应资本市场也一样,通常投资暴利持续1-2年后都会有调整,反之,调整时间和幅度充分后总会有机会;估值过高必然会纠偏;公司市值相对行业空间明显偏高后必然会长期萎靡。
但在投资中,往往因为短期基本面的扰动让大家忘记了这些简单的原则,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波动和回撤,这是困扰所有投资经理最大的问题。经过这一年的打磨,我们将会一方面提高认知水平,一方面摆正投资心态,相信面对这个问题以后也会更有进益。
2023
展望
从第一性原则的角度出发,我们有理由对2023年甚至2024年的投资保持乐观。2021年春节到2022年国庆这段时间的调整时间和幅度在历史上看都属于很充分的,那么未来有机会将是极大概率事件。尽管现在大家仍有很多担心,但就像历史上每次底部的焦虑都并不比这次少,或许还更糟糕,也不妨碍股市反弹甚至迎来牛市。
从基本面看,2023年的宏观环境比之前两年简单,疫情放开虽迟仍到,春节后第一波感染过后,国内将彻底进入全力搞经济的状态,政策方面一路绿灯;美联储应确定加息尾声和国债收益率高点,目前看降息时点甚至可能会提前。因此,当前唯一的焦点在于国内经济能否恢复,恢复强度如何,恢复的行业主要是哪些?认为经济V型反转和完全不动的应该都是极少数,争论的无非是强度和斜率。对于经济,我们是中性偏乐观派:当中国全力拼经济时,以中国经济的韧性和空间,一定会有可观的反弹;目前房地产政策托底已不成问题;第一波疫情高峰过后,经济活动顺利展开,之前释放的各项经济刺激政策会对经济有可观的贡献;而一旦经济转起来,居民潜在消费力会有所恢复;受限于房地产目前的空间和居民过去两年储蓄的消耗,虽然不太可能出现大繁荣,但稳步复苏的概率很高;唯有出口和全球定价的行业需要谨慎一些,虽然我们不认为海外会出现经济衰退,但经济周期趋势向下是比较确定的。
因此,我们对未来一到两年的投资回报持乐观态度,虽然指数涨幅未必惊人,但各个行业复苏会带来的结构性成长和轮动的机会,并不比指数型行情的机会差,而且更持续。即使海外经济比较差,也只是影响部分行业盈利,不会像加息那样影响系统估值。只要找到确定复苏的行业和公司,未来挣到成长的钱将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我们认为未来风格以成长为主,消费、互联网、医药、房地产相关的复苏会带来很多结构性机会,新能源、军工也会延续一定的景气度,在这些行业可以寻找成长和轮动的机会,修复净值,出口和科技相关前期会较弱,后期应该也会有机会。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投资顺利、心情舒畅!
/ END /
风险提示:本内容登载于此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汐泰投资不作任何明确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且不承担信息传递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本内容中引用的任何实体、品牌、商品等不代表汐泰投资的投资实例。
(责任编辑:综合)
-
来源:北京商报2022年上半年,三大航遭遇了有史以来的最大挑战。8月30日晚,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相继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财报,三大航净利润总计亏损496.59亿元,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三大航2021 ...[详细]
-
证券时报网讯,东吴证券指出,黄金作为贵金属,兼具商品和金融属性。复盘历史价格来看,与实际利率走势总是呈负相关的关系,数次加息的顶点往往也是黄金牛市的起点。11月美国CPI增速低于市场预期,加息顶点在望 ...[详细]
-
收评:北向资金净买入95.45亿元 沪股通净买入46.06亿元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来源:人民日报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从落地生根到持久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新年伊 ...[详细]
-
转自:贝壳财经新京报讯记者王子扬)红餐品牌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咖饮品类发展报告2022》显示,据红餐大数据,2021年我国咖饮市场规模达到608亿元,较2020年增长30.8%。随着2022年咖饮赛 ...[详细]
-
长安期货贵金属:市场预期美国通胀数据或将延续回落 黄金期价或震荡偏强
汇通财经APP讯——1月12日,长安期货发布贵金属早评,称市场预期美国通胀数据或将延续回落,黄金期价或震荡偏强。一、行情回顾隔夜国际贵金属期货收盘涨跌不一,COMEX黄金期货涨0.17%报1879.7 ...[详细]
-
黑客网上兜售Twitter用户数据 公司回应:不是通过系统漏洞泄漏的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12日早间消息,据报道,不久前,黑客在网上出售大量Twitter数据,Twitter宣称没有证据证明数据是通过公司系统漏洞获取的。Twitter在博文中表示:“没有证据证明网上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证券时报记者 陈见南今年以来,A股市场振幅较大,年初上证指数一度跌破2900点大关,随后反弹至3400点左右,10月底再度跌破2900点。整体来看,今年各主要指数均出现下跌,上证指数年内跌幅接近15% ...[详细]
-
构建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多年来,以科研平台、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为依托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持续加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有机融合并不断健全完善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坚成果转化到产业融合的全链条科研创新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