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行业洗牌!5家私募掉出“百亿俱乐部”!

行业洗牌!5家私募掉出“百亿俱乐部”

时间:2025-07-08 18:27:31 来源:槁项黄馘网 作者:综合 阅读:285次

受A股市场宽幅波动、行业洗牌单家机构业绩起伏、家私量化投资热度降温等因素影响,募掉截至5月31日,出百今年以来国内已有5家头部证券私募机构掉出了资产管理规模的亿俱“百亿俱乐部”。在2021年头部化趋势继续强化、乐部当年11月国内百亿级机构总数首次突破百家之后,行业洗牌证券私募行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家私

头部梯队遭遇“强洗牌”

5月31日,募掉国内某第三方机构向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提供的出百两份不同时点百亿级私募名单显示,截至5月31日,亿俱国内证券私募行业共有109家机构的乐部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股票策略私募共78家。行业洗牌而在今年1月,家私该机构统计的募掉百亿级证券私募机构为114家。

两张名单对比,共有5家私募退出了百亿级私募行列。这5家私募分别是:望正资产、嘉恳资产、煜德投资、同犇资产、赫富投资。从策略类型来看,除赫富投资为股票量化策略外,其余4家均为主观多头策略的股票私募机构。

国内部分成立较早的证券私募机构

数据来源:某第三方机构

进一步将时点前推,2021年以来,还有两家业内知名私募机构掉出了“百亿级梯队”,分别为彤源投资、于翼资产。来自第三方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彤源投资的最新规模为“50亿至100亿元”;于翼资产的最新规模为“10亿至20亿元”。

这两家私募机构规模“掉队”的主要原因,均为核心基金经理或核心投研团队的出走。其中,彤源投资原核心人物管华雨离职另外创立了“合远基金”;于翼资产核心人物陈忠投奔冲积资产,推动了冲积资产成功晋级百亿规模。

尽管今年以来百亿级私募机构总数出现下滑,但近两年证券私募行业的头部效应同样明显。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20年末,国内百亿私募数量仅为63家。而在2021年,国内百亿级私募数量持续增长,在2021年11月一举突破100家整数大关。

业绩仍是主要推手

有渠道知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中证500等A股主要股指出现回调,赫富投资量化指数增强策略等股票多头产品占比较大,是导致其规模萎缩的主要原因。后期其规模能否重新企稳向上,更多仍依赖于其能否延续以往的超额收益业绩表现。

作为“价值投资派”的同犇投资,其规模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经历较大的回撤,主要由于其配置的港股和A股的消费股均出现大幅回调。考虑到过往的历史业绩因素,未来其业绩的修复能力是公司“规模能否迎来修复”的关键。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夏盛尹表示,头部私募机构“洗牌”的原因,一方面是今年市场震荡下行导致私募净值的下跌和资金的赎回,百亿级私募中有七成左右为股票策略,一些头部管理人产品净值回撤幅度较大,规模随之缩水;另一方面,去年以来“规模、收益、波动率”的“不可能三角”,出现“极值性演绎”,部分私募投资者对百亿级私募的“信仰”明显弱化,认购热情和持有信心有所下降。

好买基金研究总监曾令华称,“牛市业绩好的私募,在市场震荡调整中可能表现不好”。“今年股票多头策略私募产品净值的平均跌幅在15%左右,回撤大的超过20%甚至30%。净值下跌叠加客户赎回,导致了规模的双重萎缩。”曾令华表示。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谢诗琦指出,近年来,在国内资管行业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证券私募行业的“马太效应”“头部效应”会始终存在,百亿级头部私募机构更需要根据自身的策略适应性、规模适应性密切关注自身策略运作的实际效果,在客户体验和资产管理规模之间做好平衡。“一方面,以投资者利益为重的管理人,更容易积累长期口碑;另一方面,随着管理规模的增加,头部私募在投研方面要更加广泛和细化,不断拓展能力圈。”谢诗琦称。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 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活动重磅程度升级 发布内容质量提升
  • 浙江省商务厅: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储备充裕、价格平稳
  • 拜登刚“历史性开闸”,外媒:适得其反
  • 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 微信:整改后已下降95%
  • 1780亿元!郁亮打出融资组合拳
  • 国际油价延续隔夜跌势,消费国欲加大力度做一件事
  • 浙江省商务厅: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储备充裕、价格平稳
  •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开成接受审查调查
推荐内容
  • 宣昌能:建立资本约束机制是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中之重
  • 西祠胡同500万股挂牌1元转让,80后心碎:我的青春只值一元钱的几百万分之一
  • 商务部召开汽车产业链外资企业座谈会:继续与外资企业加强交流
  • 基金经理都是文字高手!“熊市”基金年报出圈:上谈爱情与相对论,下谈葡萄和马拉松
  • 中关村论坛搭台 “黑科技”加速商业化
  • 民生策略:成长与价值的估值分化仍在历史高位 高估值板块不具有足够的风险收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