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一座特大城市的全新“运算法则”

2001年的运算法则“五一黄金周”期间,上海的座特公交日均运客量达到750万人次。当年报纸上的大城一则短讯,详细记载了大客流之下,全新申城的运算法则应对思路和城市运行模式:由管理部门特别安排人员随时查看道路状况,一旦出现拥堵迹象就以最快的座特速度加以疏导……

21年前的上海,“人力”是大城城市治理的核心动能。在漫长的全新城市发展史上,绝大多数国家也是运算法则普遍依靠行政组织将人充分动员起来,去维系社会秩序的座特。

然而随着科技的大城飞速进步,城市规模的全新扩张,基于人力管理的运算法则城市运转效率已无法匹配现实的需要,全球城市都开始找寻新的座特解决之道。

政府部门如何创治理方式,大城提高治理水平,加强精细化管理?上海积极探索。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句话刻印成一幅招牌,挂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正门口。

2017年,浦东组建了全市首个区城运中心,并在全国率先打造了“城市大脑”,努力跑在数字技术、智能应用的前沿,跑在应急处置、城市保障的第一线。

再次走进浦东城运中心,我们看见的是属于一座大城全新的“运算法则”。

减法:减少应急反应时间

一个寻常工作日的8时30分,浦东城运中心“城市大脑—智慧文明指挥中心”大屏上,忽然跳出一张图片,文字说明显示:杨高中路上易初莲花超市的消防通道门打不开了。这看似是件不起眼的小事,可如果此时当地正发生着一场火灾,那么无异于生命之门被封锁。

上传这条信息的是正在附近巡视的网格员小陆,通过一个工作小程序将图文信息发送至指挥中心后,指挥中心立刻将情况派单给当地的处置人员。

8时32分,超市物业人员到达现场,打开了消防通道,避免了一场未知的祸患。而整个发现处置过程,仅仅用时两分钟。

浦东拥有上海五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常住人口,想要让每一个城市变量都在可控范围内,光靠一级一级城市管理者“眼观六路”地防范,几乎是不可能的,亦不科学。

城市治理,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浦东城运中心首先要做“减法”,减人力,减应急反应时间,减可能出现的城市风险。

如今在浦东,遍布着30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实时监测着每个体征的状态,一旦识别到信息异常,会在一秒钟内传达到“城市大脑”。再加上以“城市大脑”为依托,构建了区城运中心—街镇城运分中心—居村工作站三级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技防”“人防”联动,把收集到的“神经元”反馈信息、辖区内投诉热线及网格任务工单,直接通过“城市大脑”终端智能派发到具体负责人,许多问题的处置流程就大大缩减了。

加法:“城市大脑”信息云集

“减”的背后是“加”。

为了减少行政成本,提升整个城市的应急反应能力,浦东城运中心将区应急办、公安、120急救中心、城管执法、市容环保、市场管理、建设交通等众多城市管理一线部门的所有城市运行相关信息,都汇聚在一个平台上。

入驻部门越多,信息云集的数量就越大,“城市大脑”所掌握的城市运行体征指标就越多,这背后往往涉及亿万字节的大数据。

为了让信息的收集更加及时,浦东新区“城市大脑”近年来还通过加强技术布防,综合运用图像监控、高空鹰眼、无人机视频、人流热力图、屏看屏、800m电台、“城运通”单兵等现代化设施设备,密切关注浦东城市动态情况、主干道路通行情况、热门商业网点景点人流情况以及交通站点的运行情况,并通过视频会商与相关单位协同处置异常情况。

过去,城市对于“渣土”的管控始终存在盲区。如今全区的渣土“源头”——154个出土工地已全部被纳入实时监管。这些工地加载了电子围栏以及渣土车识别、车牌识别算法,出入工地的车辆数据会传输到“城市大脑”后台,与有证车辆库比对。一旦发现黑车进出工地,平台就会自动派单,队员30分钟内到场处置。如果电子围栏智能发现深层土工地开始出土,也会立刻派单让队员上门检查,督促工地按规范处置工程渣土。

2020年7月,浦东城运中心再次升级,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城市大脑”3.0版本整体上线运行,纵向构建浦东“城市大脑”日常管理总平台+街镇智能综合管理分平台+居村联勤联动微平台,横向打造专业部门智能综合管理平台+迭代拓展专项应用场景,总体形成智能化应用场景体系,按照日常、专项、应急三种状态,形成了近80个整合场景。

乘法:三大治理统筹推进

位于浦东大道的春馨养老院,为浦东新区上百名老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然而这样一家养老机构的自身运转,同样离不开水电、消防等各个环节的动态安全服务。

“自从我们接入浦东城运中心的智慧养老监管平台,院内的电气设备等发生故障,我的手机就是第一个‘知情者’。平台第一时间推送来的安全信息,让我们院方和老人都安心。”院长陈春良说。

这是浦东在养老领域,探索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三大治理统筹推进、有机衔接的一个微观案例。2020年10月,浦东新区把之前涉及经济治理的104个场景、城市治理的50个场景和社会治理的11个场景进行了整合集成,形成了10类57个整合场景。

此后,浦东梳理走通了近250个跨部门、跨层级协同事项,一批数据共享需求落地,智能化手段也得以提升。2021年11月1日,首部浦东新区管理措施《浦东新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的决定》正式开始实施。

新的法规出台,让浦东城运中心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城市治理思路得以走得更远:目前,养老、招商、城管等多领域可能涉及到的经济、社会、城市治理功能都逐步归集到同个平台上,超大城市的更高水平治理进入到“引领区”新时代。

仍以养老服务为例,在浦东城运中心的大屏幕上,养老界面左侧展示的是区内现有的养老机构数据,包括它们的用地情况、消防等安全情况,以及市民投诉情况等等;中部显示动态的数据及闭环处置情况;右侧栏重点归集了区内112项养老服务项目的实施效能。

通过智能大数据,工作人员可以分析传送床位入住、护理员配比、消防维保、食品证照、基本入住率等情况,从而为决策者制定政策提供依据。而到了普通市民层面,这个智慧养老监管平台则瞬间“变身”,成为一个即时服务的平台。

【城市新地标 幕后】

“两张网”上海首创

当今,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全面重塑人类生活方式,也挑战着大城市的治理模式。建设一个强大的“城市大脑”,提升应急反应能力的同时有效预判未知风险,引导形成更科学的决策,上海有独特的解题思路。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这两项“上海首创”,前者通过数据的汇聚集中和部门的协同发力,努力让市民和企业像网购一样方便地享受政务服务;后者让城市管理者、决策者借助一个屏幕就能观察城市运行情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置。但归根结底,都指向新时代的全新社会治理思路。

上海的“两张网”不断丰富应用场景,让“城市大脑”发挥出更大功用。2017年以来,“一网通办”平台系统已接入公共服务事项3500项,累计办件量达2.26亿,去年网办率已达77.03%;“一网统管”也不断迭代升级,基本建成市、区、街镇三级平台和市、区、街镇、网格、社区(楼宇)五级应用架构,市城运平台已汇集72个部门(单位)的220个系统、1202个应用。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作者:杜晨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