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基金李湛:稳楼市政策触发地产小阳春,未来仍有乐观预期
4月8日,招商统计数据显示,基金百强房企销售额自去年9月以来同比跌幅持续维持在-30%到-40%之间,李湛进入2022年后更加不堪,稳楼未仍1、市政2、策触产3月同比跌幅已分别达到-41%、发地-47%和-53%;对此,阳春有乐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观预1-2月经济数据显示房地产基本面仍偏弱,招商面临需求、基金融资、李湛投资下滑的稳楼未仍三重压力。目前情况,市政稳增长仍离不开房地产,策触产“因城施策”放松调控旨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上实现稳地产。
近期地产板块喜迎小阳春,部分个股涨幅可观。站在当前的时点,李湛表示,本轮地产回暖偏快、结构性较强,地产短期或有回调,至地产基本面实质性改善前仍可持有;复盘历史三轮周期来看,地产同样具备投资价值。
当下,地产行情折射出的市场预期较高,短期调整不改长期向好态势。开春至3月中旬,中央和多地出台宽松政策,因城施策空间不断打开,包括下调利率和首付比例、优化房企并购融资、放松贷款集中度管理、鼓励新市民购房等;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和五部门联合发声,强调稳地产、稳预期,侧重于化解房地产行业风险,市场反应热烈。
详情如下:
1、统计数据显示,百强房企销售额自去年9月以来同比跌幅持续维持在-30%到-40%之间,进入2022年后更加不堪,1、2、3月同比跌幅已分别达到-41%、-47%和-53%;累计来看,今年1季度百强房企销售金额同比下降47%。排名前50的民营房企有六成以上出现严重现金流紧张,甚至公开市场债务违约(比如恒大事件等)。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地产行业近20年来最差时刻的到来?政策?还是疫情?抑或还有别的因素?
招商基金李湛:本质在于高杠杆、高负债经营模式;直接原因在于政策收紧;也包括购房意愿下滑、疫情扰动等。
高杠杆经营模式和政策收紧:地产形势恶化的最本质原因在于高杠杆经营模式而非政策收紧。2021年下半年地产监管趋严,高杠杆经营房企融资快速恶化,同时中资美元债集中到期引发一轮违约潮,致地市成交遇冷,第二批集中供地流拍率达41.3%。9月政策开启纠偏,“四限”类政策边际放松,但房企融资方面纾困程度有限。今年开春后,疫情冲击需求、融资困境待解,叠加3、4月美元债偿债高峰,房企拿地偏谨慎、投资开发仍低迷,地产全链条下行、造就近20年来最差时刻。
购房意愿下滑:购房偿贷要求有稳定的现金流,疫情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复合增速6.9%,低于疫情前水平。疫情进入第三年仍维持动态清零政策,居民购房热情和收入预期持续下滑。此外,2021年上半年楼市过热透支了相当一部分未来需求,下半年民营房企违约潮则进一步制约购房和期房交付信心。
疫情扰动:3月疫情快速蔓延呈点多、面广、频发特征,动态清零政策下防控措施持续升级,进一步拖累消费和服务业活动。疫情扩散一方面降低了居民消费欲望、被动提高预防性储蓄比例以避险,另一方面缩小了居民生活和消费半径、导致部分消费需求无法被满足。地产作为消费的重要分项,高度依赖线下实地场景。以地铁客运量作为居民生活和消费半径的衡量指标,该指标领先30城商品房成交面积约3周,预计此轮疫情对3月和二季度地产销售的影响较为严重。
2、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城市了出台稳楼市政策?上述措施能否救楼市于危难之际?而稳增长和“房住不炒”,是真的只能二选一,抑或可以共存?
招商基金李湛:1-2月经济数据显示房地产基本面仍偏弱,面临需求、融资、投资下滑的三重压力。目前情况,稳增长仍离不开房地产,“因城施策”放松调控旨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上实现稳地产。具体看:
1)体量上,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直接影响了其上下游行业的运行情况;
2)投资方面,202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额28%,去年下半年增速快速下滑,可能对GDP增速构成拖累;
3)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重要来源,房企受限于资金链、拿地积极性不足,土地出让金下滑会加大地方财政压力;
4)稳地产的背后是稳就业,稳就业应是底线。
目前多地放松力度不足以拉动地产回暖,同时政策具体执行效果如何、能否向高能级城市扩散、能否有效转化为实际需求均有待验证。
具体看:1)融资端,资金压力缓解效果仍不明显。后续还需关注国务院金融委要求“化解房地产行业风险”,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推进落实情况;2)需求端,放松城市主要为三四线城市和少数二线城市,地区购买力偏弱不足以拉动整体需求,同时大部分热点城市二手房贷款限价政策未松绑,仅降低房贷利率对二手房的提振作用有限。同时,3月29日国常会表示“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咬定目标不放松”,稳地产可能可能有进一步的加码空间。
稳增长和“房住不炒”并不矛盾。政府坚持“房住不炒”、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的决心和定力不变,在此基调上稳增长具有两个发展层次。1)短期来看,需求端,稳增长要充分释放合理的住房需求。受此前政策收紧影响而未被满足的购房刚需,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偏小潜存的置换需求,逾3亿“新市民”的租住需求等等,可在需求端政策加码的过程中逐渐得到释放;供给端,前期出险房企和困难房企资金链紧张问题没有明显缓解,需尽快研究落实纾困措施和重组方案,消除供给端风险,从而提振购房积极性和期房交付信心。2)稳增长的长期目标在于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促进行业健康平稳运行,包括大力支持租赁住房的发展,建立完善“租购并举”长效机制,推进发展保障性住房和租赁配套等内容。
3、近期地产板块喜迎小阳春,部分个股涨幅可观。站在当前的时点,地产股真的有投资价值吗?兼谈未来一段时间地产板块的投资策略。
招商基金李湛:本轮地产回暖偏快、结构性较强,地产短期或有回调,至地产基本面实质性改善前仍可持有;复盘历史三轮周期来看,地产同样具备投资价值。
当下,地产行情折射出的市场预期较高,短期调整不改长期向好态势。开春至3月中旬,中央和多地出台宽松政策,因城施策空间不断打开,包括下调利率和首付比例、优化房企并购融资、放松贷款集中度管理、鼓励新市民购房等;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和五部门联合发声,强调稳地产、稳预期,侧重于化解房地产行业风险,市场反应热烈。
未来,两要素支撑地产股继续走强。1)从政策端来看,目前多地放松举措还不足以提振地产需求,且尚未向高能级城市扩散,执行情况和实际刺激效果仍待观察,地产政策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2)历史复盘给出积极信号,地产三轮周期分别为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2011年8月至2013年1月、2014年4月至2016年9月,超额收益方面,三轮宽松周期地产平均跑赢大盘46.2%,本轮行情从2月以来的地产超额收益为18.4%,未来仍可能有上涨空间。
(责任编辑:探索)
-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9月1日18时26分,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至19时09分,航天员陈冬、航天员刘洋成功出舱。目前,两名出舱航天员已完成安装脚限位器 ...[详细]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国家医保局获悉,2022年国家医保现场谈判将于1月5日开启。本次医保谈判将有多款肿瘤高值新药、罕见病新药等首次“开谈”。在价格方面,安信证券分析师马帅分析,按照现行简易续约规则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收评:港股恒指大涨3.22%恒生科指暴涨4.58% 龙湖大涨12%
1月4日消息,美股周二收跌。特斯拉重挫逾12%,苹果收跌3.7%,令主要股指承压。今日开盘,港股恒指高开高走,截至收盘,恒指大涨3.22%,报20793.11点,服务、涨近12%,领涨蓝筹。暴涨4.5 ...[详细]
-
财联社11月23日讯记者 张屹鹏)当业内在猜测继奔驰之后谁将成为下一家跟进特斯拉降价的车企时,突然逆其道而行,对王朝、海洋及腾势的价格进行上调。11月23日,比亚迪宣布将对王朝、海洋及腾势相关新能源车 ...[详细]
-
特斯拉被夺走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宝座。2022年,曾蝉联三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特斯拉,被比亚迪击败。近日,全球两大新能源明星车企比亚迪和特斯拉均公布了2022年销量。比亚迪全年累计销量达到了 ...[详细]
-
第1期省级食品安全抽检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等规定,现将我局开展本市食品安全抽检相关信息公布如下:本次抽检信息涉及6大类食品,包括: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肉制品、调味 ...[详细]
-
A股又见“开门红”,2023年投资机会在哪里?私募人士这么看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今年的首个交易日,A股再次迎来了“开门红”,三大指数集体上涨,近4300只个股收红,两市的成交额也较上一个交易日放量逾30%。2023年A股的投 ...[详细]
-
据“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8月30日下午消息,近日,安徽省正式成立教材委员会,加强全省教材建设工作统筹协调,推动全省教材工作高质量发展。消息提到,安徽省教材委员会由省政府负责同志担任主任,省委宣传部、省 ...[详细]
-
2022天府·中国金融科技指数今日发布!京粤苏沪领跑,四川稳居西部省份第一,首次发布重点城市排名
每经记者 张祎 每经编辑 廖丹 1月4日,由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四川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和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共同主办的“壹至无限守正共赢”——第五届金融科技发展峰会在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