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有热的心、冷的头脑
“衡量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北京博人最重要标志是能够提供新知识和新思想,并在其影响之下创造新的大学的心文化。”
6月26日,副校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以视频的长王方式在“2021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发表演讲。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 会议主办方中山大学 供图王博认为,文社历史上,学学那些最伟大的有热思想家总是依靠着他们对于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确立自己的头脑地位。当代中国的北京博人人文社会科学,如果要确立自己在历史上的大学的心地位,就必须提供这个时代所需要,副校甚至引领这个时代的长王新知识、新思想,文社并创造新的学学文化。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有热创新,他总结了五大关键要素:积累,这是一个不断增长知识、获取养分的过程;视野,包括专业视野、跨学科视野和跨文明视野;通变,感受到世界的变化,并通晓其意义和趋势;关怀,即对人类命运和世界的关心;使命感,是一种伟大而持久的力量,基于使命感而来的自觉承担,学术就有了方向。
令王博印象深刻的是,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晚年出版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一个能打动人心的问题,读者也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学者的关怀。学术追求决定了学人们必须关心这个世界。”
王博认为,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来说,关怀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卓越学术成果产生的前提。人文社会科学的追求,始终是成就一个更好的生命,塑造一个更好的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应该有一颗热的心、冷的头脑。有热的心,才会有了解人类和世界的动力,有冷的头脑才会提炼出时代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谈及使命感,王博进一步分析,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也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学术的使命感也就来源于此。中国的发展需要理论来解释,中国的问题需要思想来澄清,中国和世界的关系需要一个整体性和战略性的设计。与此同时,就学者个人而言,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追求,就成为使命感的另一种来源。
在扎根中国和面向未来之下,人文社会科学如何诞生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文化,王博提出了六大观点。
“安静宽松的学术环境很重要。”他强调,在学术评价中,不同性质的工作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知识和思想无法被定量评价,否则将抹杀创新的价值,“破五唯”是一种进步,减少评价频率、探索长周期评价也很关键。真正有意义的评价,应当看学术成果是否产生了新知识和新思想,是否会被记录在学术史上。频繁的评价,往往让学者变得浮躁,顾得了当下,失去了长远;失去了长远,也就失去了未来。
“基础学科的地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他说,一段时间之内,应用学科成为显学,基础学科被边缘化。其实,离开了基础学科的应用学科很难走远,应该促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协调发展。譬如文史哲,通常被认为是无用之学,有用没用,完全取决于眼光,有了根本的和长远的眼光,就知道无用之大用。创新不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础打得不牢。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注重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给出的信号很明显,也恰逢其时。
“知识融合和学科交叉是大趋势。”王博认为,文科内部的交叉、人文和社科的交叉、文科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会提出很多新的问题,发展出新的方法。他引用韩启德先生的比喻,科学技术像一辆快速行驶的列车,人文学应该是刹车系统,要想刹车,人文学者必须在车上。“这个比喻很好地表现了人文和科技的互相需要和合作,缺乏人文关怀的科学工作,也许会把人类带上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同样缺少科学知识的人文研究,也很容易脱离这个变化的时代。”
“扎根中国,了解世界。”他表示,当今的世界已经紧密相连,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要想理解中国就必须深入了解世界,在了解中华文明特殊性的同时,也必须在人类文化中寻找共通之处,这是人类共同体的根基。
“要有面向未来的自觉。”他举例说明,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迈克斯·泰格马克的《生命3.0》等都有宏大的眼光,有历史感和面向未来的自觉。“真正的历史感都是通向未来的,作为一个特殊的生物,人既有历史定义,也由未来定义,对于未来的想象会塑造我们自身,并影响当下的选择和对历史的新的理解。”
“学人最重要。”王博说,得人才者得天下。有时候,有一个代表性的学者,一个专业和学科就能够达到相当的高度。所以遇到好的学者一定要珍惜,要关爱,要敬重,要包容。政策的制定,应该尊重教育和学术规律,有利于学者的工作。
(责任编辑:知识)
-
▲当地时间2022年1月4日,美国拉斯韦加斯,高通在CES 2022期间宣布将与微软合作设计定制的AR芯片和集成软件平台。图/IC photo文 | 孔雪11月13日,据《金融时报》报道,高通对目前芯 ...[详细]
-
虽然疫情影响还在持续,但国内市场的“弹性”已在逐步显现。9月22日,世界乳原料巨头恒天然公布了截至2022年7月1日12个月的财年业绩,中国市场收入和调整后息税前利润EBIT)分别增长6%和7%。恒天 ...[详细]
-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9月22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6期风险提示称,近期,银保监会在开展信用卡专项检查中发现,存在一些持卡人将名下信用卡出租、出借等行为。银保监会消 ...[详细]
-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唐燕飞)9月22日,记者从深圳证监局获悉,深圳市国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下称“国诚投资”)在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过程中,存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流程存在不足的问题。其中,业务系统未强制 ...[详细]
-
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 加快社会领域补短板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本报记者 杨 洁11月21日,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2年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我国总储蓄率高、社会资金相对宽裕,只有统 ...[详细]
-
天津银保监局局长赵宇龙:这十年保险密度增至每人5030元 位居全国第4位
中国网财经9月22日讯记者 郭伟莹)今日,第293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2022年第16场)在北京召开。天津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宇龙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银保监会的正确领导下,天津银保监局 ...[详细]
-
比亚迪: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正式在泰国落地,预计在2024年开始运营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2022年,房地产行业全面进入收缩整合的低增长时代。受到“停工停贷”风波影响,银行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资产的规模和质量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上市银行2022年半年报发布之际,本文整理了我国在A股和H ...[详细]
-
本报记者 包兴安11月份以来,债券推迟或取消发行情况明显增多。iFinD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1月20日,已有61只债券推迟或取消发行,计划发行规模为598.56亿元,远超出今年前10个月单月全月的 ...[详细]
-
比亚迪金融一年内再度增资,注册资本达百亿、暂无相关增资批复公示,2022年一季度净利1.4亿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近日,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下称 “比亚迪金融”)的注册资本已于40亿增至100亿。距离2021年11月29日的增资记录仅时隔10个月。2022年4月,比亚迪公布的股东大会提案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