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宇宙时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0日消息,测量据国外媒体报道,宇宙有没有更关于宇宙,时间我们可以提出许多无比宏大的测量问题。这些问题直击“现实究竟是宇宙有没有更什么”的核心,在历史上曾引发无数人苦思冥想。时间例如,测量“宇宙是宇宙有没有更什么?”、“宇宙有多大?时间”、“宇宙是测量永恒存在的、还是宇宙有没有更突然出现的呢?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它是时间何时出现的?”这些都曾是最令人费解的哲学问题,但就在过去100年间,测量我们已经找到了确切、宇宙有没有更科学的时间答案。我们已经知道了宇宙是什么,知道了可观测宇宙的直径约为920亿光年,也知道了我们所知的宇宙开始于138亿年前,并且以上数值的不确定性只有1%左右。 但无论是对时间还是距离的衡量,我们使用的都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单位,比如“年”和“光年”。有没有一种更加客观、更加通用的衡量方式呢?答案当然是“有”。就像天文学家杰瑞·贝尔所写的那样: “为何对宇宙的计算全都要用到‘年’这个单位呢?在我看来,‘年’是个很狭义的概念。毕竟,‘年’存在的基础(即恒星)出现至今也不过几十亿年,仅占宇宙当前年龄的三分之一。就连‘光年’这个关键概念也要与这种狭义的测量单位捆绑在一起。” 这几点都说得很好,值得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思考、寻找替代方案。首先,我们要了解测量宇宙时间背后涉及到哪些科学原理。 在地球上,要想理解时间流逝的概念、并利用重复出现的规律现象开展生物活动,其实只有两种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我们有“天”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很重要,因为一天代表着日出和日落,大致对应一次完整的地球自转,还与大多数动植物的活动与休眠周期保持一致。这些现象都会日复一日地循环往复下去。 但一旦将时间尺度拉长,就能看出每一天之间的区别了。例如,在一年的时间里,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会逐渐提前或推迟,白天的时长会逐渐增加或减少,太阳高度会渐渐升高或降低,四季会循环变迁,动植物和其它生物的活动也会随之改变。而这些现象又会在接下来的每一年里循环往复,几乎不会有任何变化。 这样看来,不难理解我们为何会提出围绕“天”和“年”等概念的计时体系,因为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与这些周期性现象密不可分。然而,我们在地球上经历的“天”和“年”并不能很好地对应宇宙中时间的流逝,原因有很多。 首先,一天的长度在地球历史上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在月球、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下,潮汐摩擦力导致每天变得越来越长,月球也离地球越来越远。大约40亿年前,地球上的“一天”只有6至8小时,一年对应的时长超过1000天。 不过,在太阳系历史中,“年”的变化倒并不大。一年代表着地球围绕太阳完整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为太阳的质量。到目前为止,太阳已经减少了相当于一整颗土星的质量,导致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稍微变远了一些,并且公转速度也略有减缓,因此“一年”的长度有所增加,不过增加的幅度很小,仅为万分之二。相当于从太阳系诞生之初到现在,每年的时长增加了两小时左右。 即使太阳系中有如此多复杂的天体物理学现象,一年的时长却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对我们来说,“年”就是用于大尺度计时最为稳定的基准。由于光速是一个已知、且可测量的常数,“光年”作为一个距离单位,便自然而然地衍生了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光年的变化也是微乎其微,数十亿年间的变化幅度仅为0.02%。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单位,不过它是在“年”的基础上间接定义而来的,也就是“秒差距”。它不仅以时间为基础,还以天文学角度和三角学为基础。在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过程中,即使是原地不动的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就像你的两只眼睛交替睁眼时看到的情况一样,离你更近的物体相对于远处背景物的位置似乎有所改变。 在天文学中,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视差”,用来作为参照的长度也不是两眼之间的距离,而是地球相对于太阳的最大位置差,即地球轨道半径,约等于3亿公里。当一个天体相对于遥远背景中天体的运动角度为1角秒时,两者之间的距离便被定义为1秒差距,约等于3.26光年。 但我们凭什么将自己对时间的定义强行推广到整个宇宙中呢?这种做法很不客观,仍未脱离“地心说”思维的桎梏。无论是天还是年,都不应作为整个宇宙的时间测量单位;同理,无论是光年还是秒差距(还有相关的千秒差距、百万秒差距等等),也都不应作为整个宇宙的距离测量单位。 事实上,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更加客观、更加遵从物理学的时间定义方式。它们虽不存在“地心说”带来的种种缺陷,但也有自己的问题。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更喜欢这些方法、还是更喜欢目前以年为基础(也是以地球为基础)的计时方法。 1)普朗克时间 有没有一种对时间的定义完全以宇宙基本常数为基础呢?答案就是“普朗克时间”。宇宙中有三大可测量的基本常数:万有引力常数G、光速c、以及量子常数h(例如约化普朗克常数)。将它们结合起来,便可创造出一个基本时间单位:(G×h÷c5)的平方根,结果为5.4×10-43,宇宙中的任何观察者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不过,这个时间单位只适用于极小尺度。在此尺度上,物理法则统统都会失效,因为该尺度上的量子波动不会形成粒子/反粒子对,而是会形成黑洞,没有任何物理过程能与如此小的时间尺度相匹配。要想运用普朗克单位来描述时间,哪怕只是亚原子级的物理过程,也会是个天文数字。例如,目前已知寿命最短的亚原子粒子是丁夸克,其衰变时长约为1018个普朗克时间,而传统意义上的“一年”则会超过1051个普朗克时间。所以这种计时方式本身没什么问题,就是使用起来太不方便了。 2)原子钟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所有对时间、质量和距离的定义都完全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一秒、一克、或一米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只是选择将这些数值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标准而已。但我们可以将这些量相互联系起来,就像刚才用三大基本常数定义普朗克时间一样。 既然如此,我们能否用原子跃迁(即电子从较高能级降到较低能级、同时释放出特定频率和波长的光线)来定义时间和距离呢?频率是时间的倒数,因此可以将 “时间”定义为光线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长,将“距离”定义为一个波长的长度。这就是原子钟的作用机制,也是我们对秒和米定义的基础。 但这种定义依然很专断,而且大多数跃迁发生的速度都很快,时间间隔极短,不适合日常使用。例如,秒的现代定义是铯-133原子的超精细结构释放出的光子在真空中传播9,192,631,770个波长所需的时间。那么年和光年呢?用这种计时方法,得出的依然是一堆天文数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实在太麻烦了。 3)哈勃时间 接下来让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从量子世界直接上升到宇宙尺度。宇宙正以一定速率不断膨胀,这个膨胀率一般被称作哈勃参数、又称哈勃常数。虽然我们一般将其写成“速度/距离”的形式,比如“71 km/s/Mpc”(即71公里/秒/百万秒差距),它也可以简单地写成时间的倒数,即2.3×10-18s-1,再将其倒过来,我们就得到了1个单位的“哈勃时间”,即4.3×1017秒,大致等于宇宙自大爆炸发生以来的年龄。 再将这一时间乘以光速,就得到了“哈勃距离”,约为1.3×1013米、或者137亿光年,约等于从地球到宇宙边缘距离的30%。 这样一番演算下来,结果似乎很理想,得出的距离尺度和时间尺度都可以与真正的宇宙规模相匹配了。但问题在于,哈勃常数并不是真正的“常数”,随着宇宙的年龄不断增加,这个数值会不断减小,而且背后的机制很复杂(取决于宇宙不同组成部分的相对能量密度)。所以这种计时理念虽然很有意思,但并不现实,因为对宇宙中的不同观察者而言,宇宙自大爆炸以来经历的时间都不尽相同,哈勃距离和哈勃时间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4)氢原子自旋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每次尝试似乎都不太适用于宇宙尺度,但不要沮丧,还有一种可能性值得思考。中性的氢原子由一个电子和一个原子核结合而成,原子核中一般只有孤零零的一个质子。当电子达到基态时,其相对于质子可能有两种配置方式。要么电子和质子的量子自旋方向相反,即分别为+½和-½;要么方向相同,即均为+½或均为-½。 若自旋方向相反,此时电子的确处于最低能态;但若自旋方向相同,那么电子的旋转方向有一定概率会发生翻转,释放出一个频率为1,420,405,751.77 Hz的光子。通过换算,这个频率对应的时间为0.7纳秒,长度约合21厘米。 最有意思之处在于,这个跃迁速度在天文学层面上其实是比较缓慢的,相当于2.9×10-15s-1。转化为宇宙时间和宇宙长度,分别得到1090万年和1090光年,约等于3.3百万秒差距。在我们已知的所有自然界基本常数中,这是最容易转化为宇宙级时间尺度和距离尺度的一个。 但最最重要的是,我们选择的时间定义无论如何都是专断的。在涉及时长或距离的问题上,不同的定义对我们得出的答案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我们定义的时间间隔维持不变,这些答案在本质上就都是相同的。 那么,不同的时间定义方式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归根到底,区别其实在于我们身为人类、理解这些定义和数字的能力。在阅读天文学文献时,你会看到以年描述的时间,还会看到以天文单位、秒差距、千秒差距、百万秒差距、甚至十亿秒差距描述的距离,具体取决于描述的对象是太阳系、恒星间、星系内、星系间、还是宇宙级距离。但由于我们是人类,我们在直觉上能够很好地理解“年”的概念,只要用年乘以光速,便可进一步得出光年的概念。这虽然不是唯一选项,却是目前为止最常用的做法。也许在目不可及的未来,人类将脱离地球的束缚、飞向遥远的外太空,到那时,我们使用的单位也将脱离“地心说”的桎梏。(叶子)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解密达科为核酸检测相关业务
- “超级投资者”施洛斯2008年的珍贵访谈:买那些有下跌保护的股票,至于能涨多少就顺其自然
- 罗永浩VS李佳琦,3C数码卖不过美妆?
- 超市:数字化量变到质变
- 方证视点:新风口 新机遇
- 亿华通: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获中国证监会批复
- 行稳致远——专访波司登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高德康
- 罕见!三大重磅利好齐发
- 三大航密集表态,继续增加
- 沈阳海佛兴民投资有限公司烟台分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被警方立案侦查
- 蔡希良、甄庆哲分别获批出任国寿资管、安联资管董事长 年内14家保险资管公司16位高管发生变动
- 43万吨硅料罗生门!大全能源和TCL中环公告“打架” 预估价格竟差一倍
- 欧盟拟干预能源市场 欧洲电价于三天内腰斩
- 俄罗斯:西方国家通过制裁窃取俄大量资产
- 西班牙财政部门预测该国将出现经济衰退
- 大摩:予汇丰控股增持评级 22Q3业绩优于预期
- “红通人员”冯卫华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违法所得没收案一审开庭
- 庆祝新首相上任 英国国债高开 英镑微涨
- 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1%
- 43万吨硅料罗生门!大全能源和TCL中环公告“打架” 预估价格竟差一倍
- 搜索
-